“助微计划”迈入第三年,银行业继续合作互补,为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题。
7月5日,在京举行的“助微计划”推进会发布《“助微计划”推进情况报告》,倡议金融机构在2022年继续围绕助小微、振乡村、兴科创、促就业等重点任务,推动“助微计划”取得新成效。据了解,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自2020年以来,全国工商联会同多家行业协会以及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连续开展“助微计划”,助力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健康发展。两年间,参与的金融机构月服务小微企业客户超300万,累计发放贷款超4万亿元。
调研显示,自2021年二季度至2022年二季度,小微企业经营者的季度经营流水在13万元左右,现金流平均维持时长不足3个月,净利润率平均每个季度下滑0.53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的主要经营压力来自经营成本高、市场需求疲弱和疫情反复。近七成小微有融资需求,三成遭遇融资难题,主要难点为规模小缺少适配金融服务、抵押担保不足、利率过高、申请手续复杂等。
在此背景下,“助微计划”应运而生。报告显示,两年来共有127家金融机构响应“助微计划”。响应计划的银行中既有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也有来自各地的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等,这让小微企业的获贷渠道更加广泛。报告显示,在过去两年内获得过贷款的受访小微企业中,约49.9%从两家及以上银行获得了经营性贷款。
不同类型银行分别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渠道优势,起到了互补效果。2021年“助微计划”中,工行、中行、农发行等国有大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发放贷款金额占比超过七成,持续发挥主力作用。民营互联网银行则借助科技优势,通过线上触达更多长尾小微客群,服务小微经营者占比超过七成,对拓展“助微计划”的覆盖面起到补充作用。
在获得过贷款的小微企业经营者中,有48.8%是在2020年及之后首次获得银行的经营性贷款,大量此前没有被金融机构覆盖、或覆盖不足的长尾小微经营者群体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
令人关注的是,线上渠道灵活性和低成本让小微企业的获得感显著提升。报告显示,2021年获贷款支持的受访小微企业中,超过80%通过线上渠道获得,88%认为利率可负担,67%认为获得融资的效率大幅提升。工商银行“小微e贷”、中国银行“惠如愿”系列、农业发展银行“小微智贷”、平安银行“小微智贷星”等都采用了智能化方式。
据工商银行统计,参加“助微计划”以来,工商银行先后为超过百万的小微企业客户提供信贷支持,其中80%通过无接触线上办理。工商银行提出,要将数据技术和专家治贷相结合,线上和线下渠道相配合。由此可见,依托多维度的大数据,应用数字技术开发普惠小微信贷产品,持续提升贷款申请、授信审批、支用还款等服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已成为银行机构提升小微普惠信贷可得性的共同选择。




- 端侧AI潜力释放的“破局者”:散热技术突破迫在眉睫
- 医保政策持续加码支持,创新药出海合作迎高光时刻
- 国常会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AI智能体应用加速落地
- AI眼镜有望成为AI应用的重要载体,行业多款AI新品放量在即
- 行业会议将召开,机构称创新药板块景气度可持续
- 康养机器人产业正迎来技术融合与场景落地的爆发期
- 我国已全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报销,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产业链全线受益!
- 百度测试开放智能体应用入口,AI智能体打开更多商业化场景
- 7月A股普遍上涨,8月机会在哪里?历史行情显示这些板块或成热点
- 重磅突发!英伟达H20芯片安全隐患曝光,国产替代迎来黄金发展机遇期,多家企业强势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