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数字化转型不能“包治百病”

  数字化浪潮下,出于提高经营效率、提升客户体验的考虑,商业银行纷纷确立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战略,并逐渐增加金融科技投入和科技人才储备。年报显示,2021年,多数上市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有所增长,其中多家银行宣布组织架构转型,为数字化运营创造制度条件。截至2021年底,至少有16家商业银行已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根据苏宁金融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国内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从原有的单一储蓄、贷款、结算、支付等服务供给向深度融入客户的生产、生活各类场景转变,并推进对产业链上下游综合生态金融服务、对数字政务全链条一体化服务、对更多维度的民生消费生态金融服务,并推进B端、C端、G端的协同整合,实现基础平台支撑共享,产品和服务定制化的差异化金融服务,以及平台经营和客群细分。

  上述趋势的出现得益于银行业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理解。尽管科技水平进步、经营环境变化不断拓展着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边界,但客户诉求的升级永远是银行业探索数字化运营的原动力。正是客户层出不穷的需求,让商业银行持续不断地迭代产品、丰富功能、拓宽场景,最终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例如,疫情下员工出行等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何及时做好薪酬发放和员工关怀工作,成了困扰企业正常运转的大事。面对这种最真实的需求,数字化手段也有了它的“用武之地”。不少银行开始探索无接触代发业务,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以在线上完成无接触的薪酬发放全流程,包括代发协议签署、企业账户开立、员工工资卡办理和激活、资金的发放和报税,并为员工发送电子工资单,助力企业安全生产、员工安心工作。这种模式既可以为疫情期间企业的安全发薪提供支持,也可以在疫情结束后的日常经营中,帮助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减少敏感信息的线下收集,降低企业和员工的风险。

  “洞悉客户感受,建立客户极致体验是银行数字化转型永恒的定律。”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曾这样概括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质。事实上,数字化转型不该仅指向技术爆炸,而应强调其实用属性,要尽一切可能让技术服务于人,满足人的实际需求。

  众所周知,数字化转型的特征是智能化、线上化,对于银行业来说,即业务、管理能够自动在线进行,这都是具体的实践,而非空洞的概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前银行数字化转型确实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是也并不意味着“包治百病”,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都不应把现有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路径的选择统统套到数字化转型上。

关键词阅读:数字化转型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