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我国银行全球化经营稳健性加强

  随着中资银行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化业务中去,对于国别风险的监管已经成为守住金融风险底线的重要方面。

  近日,银保监会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指引》)进行修订的基础上,形成《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并公开征求意见。

  与《指引》相比,《办法》构建了完善的国别风险管理框架,有效弥补监管短板,防范金融风险。

  首先,本次修订将《指引》调整为《办法》。诚如中国银行研究院杜阳所说,这一调整体现了监管部门对于国别风险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体现了金融监管的适度有效。

  其次,《办法》针对国别风险管理制定了更加行之有效的监管细则。本次修订按照风险全覆盖原则对国别风险敞口计算口径进行明确;有效解决国别风险与新会计准则不衔接而产生的重复计提准备问题,在符合财政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一般准备充足,可以视同其足以覆盖国别风险准备,这体现了监管的灵活性,有助于释放银行业全球化经营的盈利空间,实现国际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完善国别风险准备计提的范围和比例,将国别风险准备计提范围限定为中等、较高和高国别风险暴露,计提比例设定为5%、15%、40%。监管规则的制定充分考虑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性,体现了国别风险监管的“一国一策”,在坚守风险底线的基础上,采取更加包容的态度,避免“一刀切”,给予银行业在跨境经营方面充分的自主权。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办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中银研究院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办法》要求,持续完善国别风险管理框架,进而抓住机遇,积极布局全球市场,助力国家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而在具体的发力方向上,则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对国别风险的重视程度,了解国别风险的复杂性,提高国别风险评估和识别的准确性。要对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现状及趋势形成全面了解,深度分析经营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国别风险的有效判别,并将对国别风险的考量全面融入到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制定环节,审慎布局全球市场。

  二是优化国别风险管理框架,提升国别风险管理技术水平。国别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高度关注其风险的复杂性和传染性。银行可以依托金融科技手段,充分利用客户和交易数据及外部信息,构建更具针对性的国别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及控制系统。

  三是持续完善内控合规治理架构,在关键区域设立区域合规官,将区域合规放置在集团整体框架下进行审视。建设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内控合规治理体系,并定期对全行内控合规管理情况进行重检,筑牢国别风险管理体系的根基。

关键词阅读:银行全球化 经营稳健性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