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径山报告》:探索“金融促共富”实施路径

  12月17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组织编写的《2022·径山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以“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与路径”为主题,分析中国特色共同富裕与西方福利社会的本质差异,梳理金融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阐释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并提出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措施与实施路径。

  面临四方面挑战

  《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引导金融资源向中低收入群体和中小微企业倾斜,普惠性、包容性不断增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金融促进共同富裕还面临一些短板和挑战。

  第一,金融发展质量有待提升。一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边际效应递减,金融机构补充资本金和处置不良资产压力增大,信贷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直接融资占比仍然偏低。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程度高、结构不合理,还不能满足多元化、多层次、高质量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三是金融双向开放有待进一步扩大。我国的金融开放仍以管道式开放为主,全面制度型开放体系尚未形成。四是维护金融安全的能力尚需提高。

  第二,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均处于较高水平。财富不平等程度超过收入不平等程度,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挑战更大,也给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和政策考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有待提高。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5亿人,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对于扩内需促增长、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金融如何支持中等收入群体倍增,需要深入研究。过去较长时期,通过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信贷扩张,金融对促进经济增长、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也推升了全社会债务水平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加剧贫富分化。未来在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进而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金融需要在新形势下探索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体现。均等化不是简单平均化,均等化不仅保障全体公民享受公平可及且大致均等的权利,即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更重要的是促进机会均等的“普惠”,这是衡量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区域不均衡问题突出。当前,我国金融在促进基本服务均等化方面作用有限,需要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化配置资源作用。

  市场化专业化是必由之路

  《报告》指出,政治性和人民性是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而市场化和专业化是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报告》强调,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极为关键,既不是搞政策性金融,也不是搞慈善金融,而是要遵循金融发展规律,坚持有偿性、流动性、安全性原则,运用市场化模式和工具,发挥金融专业性优势,创新金融服务与产品,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只有坚持市场化路径,才能更好地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服务高质量发展。根据《报告》,市场化意味着有偿性、商业性和可持续性,这是符合金融运行的本质和规律的。通过政策性金融、慈善性金融支持共同富裕,能够发挥很好作用,但只能作为金融促进共同富裕政策的一部分,就整个金融体系来讲,必须以商业性金融为主导。

  只有坚持市场化路径,才能更好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报告》认为,如果过多采用非市场化金融方式支持共同富裕,就会混淆金融与财政的区别与界限,是不可持续的。处理不好可能引发负外部性,扭曲金融市场估值和定价,掣肘宏观政策执行,甚至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给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带来长期负面影响。

  只有坚持市场化路径,才能更好地服务新发展格局,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报告》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当前重点是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逐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从国内大循环角度看,市场化金融发展有利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循环畅通,更好地兼顾增长和分配、公平和效率。从国内国际双循环角度看,这是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客观必然。

关键词阅读:金融促共富 实施路径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