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利与罚

  编者按

  2022年,很多行业受到疫情的冲击,消费金融市场也不例外。疫情让不少人减少非必要的支出,消费欲望降低,消费金融业务也面临诸多挑战。同时,行业也迎来利好,建信消费金融获批筹建,消费金融机构再添生力军;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年内密集融资、增资,努力强身健体;对于消费金融行业的乱象,监管持续升级,消费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楼市成为信贷资金流向监管的重点。

  2022年接近尾声,这一年消费金融牌照审批重启,继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之后,建设银行也拿到“入场券”,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将迎来生力军,建信消费金融公司的入场或将突显消费金融“头部效应”。

  牌照审批重启的2022年,也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增资、融资和被罚创新高的一年。这一年,随着业务增长和战略布局,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启动大规模增资和融资;这一年,随着审慎监管的延续,也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不合规被重罚,其中三家机构收到百万元级别罚单。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往后消费金融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体现为综合能力的竞争,除技术层面之外,资金端的多元化和成本、资产端的客群质量和收益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合规经营能力等方面都是影响消费金融公司增长的重要因素。

  1

  牌照审批再次开闸

  国有大行纷纷入局,说明消费金融行业地位在提升,不再仅仅作为银行业务的补充,预示着行业发展会越发正规化。

  目前,国内共有3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2021年以来,监管方基于审慎态度,一直未有新批设的消费金融公司,仅有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等机构获批通过并购方式获得消费金融公司牌照。

  今年9月27日晚间,建设银行发布公告称,获批筹建建信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建信消金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72亿元,将作为建设银行所属一级控股子公司管理。其中,建设银行拟出资人民币60亿元,持股比例为83.33%;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拟出资人民币8亿元,持股比例为11.11%;王府井集团拟出资人民币4亿元,持股比例为5.56%。

  建设银行有望成为六大国有行中第3家拿到消费金融牌照的银行,建信消金公司也有望成为第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受益于中国居民消费的活跃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应用,消费金融公司近些年保持持续增长态势。由于2021年无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因此在2022年建信消费金融获批筹建,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重新开闸,对行业发展具有正面作用。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整体看,消费金融市场历经了探索期、启动期、高速发展期以及成熟期四个阶段。今年以来,消费金融牌照的批设情况较为谨慎,总体遵循“成熟一家、获批一家”的基本原则,主要为股东实力较强、发展路径明晰的申请主体“开绿灯”。

  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不会大面积增加牌照,因为消费金融门槛较高,一般都需要资金方+场景方组合。近年来,监管方比较谨慎,要根据市场真实需求发放消费金融牌照。

  于百程分析指出,从发展阶段看,消费金融大致经历了4个时期,分别是2009年-2012年的试点期,首轮4家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成立;2013年-2016年的快速发展期,这一时期有17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成立;2017年-2019年的整顿期,这一阶段有4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成立,部分公司设立也有一些特殊的因素;2020年至今的规范发展期,这一阶段有6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成立,批复依然比较谨慎。

  不过,王蓬博表示,建信消金公司获批筹建,会加剧消费金融行业竞争,国有大行纷纷入局,也说明消费金融行业地位在提升,不再仅仅作为银行业务的补充,预示着行业发展会越发正规化,能促进整体行业发展。

  苏筱芮表示,在银行系、产业系、互联网系等不同类型的消金机构中,银行系以其天然金融基因以及具备的资金优势,在消金阵容中延续着“强者愈强”的态势。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突围的关键主要有三点,一是大力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在技术专利申请、金融科技人才方面进行谋划,用新技术赋能消费金融业务;二是场景拓展与金融生态圈的构造,在挖掘商业可持续的优质场景的同时,通过旗下各类业务的资源整合构造生态圈以提升用户粘性;三是继续以合规为底线稳步前行,包括强化场景合作方的审查监督、不断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

  2

  掀起增资融资热潮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近期密集融资是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实现稳步扩张,也反映出消金行业整体持续向好的态势。

  牌照审批重启的这一年,也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增资、融资创新高的一年。在融资方面,ABS(资产证券化)仍是消费金融公司融资的首选渠道。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按起息日计,今年已有7家消费金融公司发行12期ABS,累计发行金额达140.4亿元。

  记者梳理发现,还有一部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通过银团贷款形式融资。今年2月,小米消费金融成功募集6.8亿元银团贷款;3月,平安消费金融完成自成立以来的首单银团贷款,最终募集资金6.75亿元;4月,锦程消费金融宣布成功募集首单6.3亿元银团贷款;5月底,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完成首单银团贷款募集,募集金额3亿元;6月,马上消费金融和海尔消费金融分别成功募集6.8亿元和5.1亿元银团贷款。

  除了通过银团贷款和ABS融资,部分消费金融机构计划通过股东增资的方式来扩充资本。其中,宁银消费金融完成股权变更后拟增资不超过15亿元;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宣布增资至50亿元;蚂蚁消费金融拟增资至185亿元。

  今年10月份,兴业消费金融增资至53.2亿元;9月份,海尔消费金融增资至15亿元获批;6月19日,金美信消费金融变更注册资本的申请获厦门银保监局批准,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金由5亿元增至10亿元。而在今年2月,北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8.5亿元增至10亿元,不过此后因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法定变更手续,行政许可决定文件失效,此前核准的增资申请被注销。

  此外,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和发行二级资本债也是消费金融公司融资的方式。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网站显示,蚂蚁消费金融此前发布4则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公告,合计转让近40亿元。今年7月份银保监批复了中邮消费金融公司发行不超过18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的请示,并按照有关规定计入该公司二级资本。

  头部消费金融公司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消费金融公司今年掀起融资热潮,一方面有助于公司优化融资负债结构,盘活存量资产,增强资产的流动性,提高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以相对低的成本增厚资本抵御风险,也可借机扩展业务和规模。

  “消费金融机构对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都很敏感,这两项也是消费金融机构能否盈利的关键因素。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近期密集‘补血’,或主要还是为扩大各种分期和贷款类的业务,同时也满足相关监管条例中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王蓬博表示。

  苏筱芮分析称,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近期密集融资是其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实现稳步扩张的一个缩影,体现出消金公司积极践行合规,也反映出消金行业整体持续向好的态势:一方面能够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对于强化其品牌亦有加成作用,夯实资本;另一方面还能够在展业、规模空间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

  3

  监管维持高压态势

  2022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监管持续呈现高压态势,重点聚焦在围绕信贷环节展开的合规要求,罚单数量及金额连创新高。

  增资、融资创新高背后,消费金融公司被罚也成新常态。2022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监管持续呈现高压态势,聚焦围绕信贷环节展开的合规要求,其中消费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楼市成为信贷资金流向监管的重点。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有7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年内被罚,分别是招联消费金融、长银消费金融、长银五八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尚诚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和北银消费金融。

  从罚款金额看,三家机构收到百万元级别罚单。其中,招联消费金融因存在八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290万元,高居榜首。具体来看,招联消费金融营销宣传存在夸大、误导,收取平台服务费质价不符,产品定价管理不审慎,对合作商户风险管理不到位,未报告联合贷款表外风险敞口,催收行为不当,消费者权益保护审计工作不规范,以及消费投诉管理工作不到位的违法违规事实。

  长银消费金融因个人消费贷款资金被挪用、部分联合贷款业务风险加权资产计量不足、部分存量贷款业务浮利分费、监管发现问题屡查屡犯的违法违规事实被罚160万元,成为年内收到第二大罚单的消费金融机构。而尚诚消费金融被罚100万元都因线上个人贷款业务,截至2020年6月,该业务偿债能力审查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且未按规定有效识别客户身份。

  此外,北银消费金融因互联网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有效性不足,对合作机构管理不到位被罚80万元;小米消费金融因贷后管理不到位,消费贷款资金被挪用,被罚50万元;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因个人消费信贷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被罚40万元。

  从消费金融机构被罚原因看,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违规采集信用信息和违反个人征信规定;二是消费信贷资金用途流向管理违规、贷后管理不规范;三是夸大、误导营销,产品定价管理不审慎;四是对合作机构管理不到位。

  于百程指出,消费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楼市是信贷资金流向监管的重点,今年被罚的消费金融机构中,包括小米消费金融、长银消费金融、长银五八消费金融等多家机构,存在消费信贷资金用途流向管理违规、贷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苏筱芮表示,2022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监管持续呈现高压态势,重点聚焦在围绕信贷环节展开的合规要求,罚单数量及金额连创新高,反映出伴随着监管顶层制度的日益完善和监管科技水平的精进,违规机构已难以藏身。

  苏筱芮认为,消费金融机构应当用好金融科技手段,强化客户的身份识别及具体的授信管理流程,厘清各部门职责分工,将具体责任落实到相关负责人。此外,机构还需要加强内控管理,针对薄弱环节及早查漏补缺,对内部出现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置。

关键词阅读:消费金融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