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精准发力?当前如何应对风险挑战,推动金融平稳健康运行?下一步,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方面,还将有何举措?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金融部门将如何贯彻落实?

  郭树清:货币政策和金融管理的基本职责就是维护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正常平衡。目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扩大总需求是最重要的举措,与此同时推进供给结构优化,构建“双循环”格局,可以进一步增加需求。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就需要聚焦在扩大有效需求和深化供给侧改革上来。

  综合来看,我国生产要素条件较好,最大优势是劳动力素质优良、资金流量充裕,科技和管理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因此,经济潜在增长率较高。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和经济政策效果的持续显现,我国经济增长有望较快恢复到正常轨道上来。

  将当期总收入最大可能地转化为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快速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金融服务大有可为。第一,金融政策要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群体的收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提高消费能力。第二,以满足新市民需求为重点,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第三,围绕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重点领域,加强对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支持。第四,继续做好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保障,同时集成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第五,创新运用多种融资工具,推动完善社会领域投融资机制,加快社会领域补短板。第六,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为重点,持续优化结算、融资、保险等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巩固拓展外贸竞争新优势。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下一步,金融部门对民营小微企业有何进一步支持措施?

  郭树清:我国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又是小微企业。不论是生产、投资还是就业、收入,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都很高。近些年来,我国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取得了国际经济金融界公认的成绩。在县域和农村地区进行开户汇款、支付结算、保险保障等金融服务,大都接近、赶上甚至有的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截至2022年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3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约25%,远高于其他国家,贷款利率也在持续下降。2016年至2020年,小微企业贷款平均不良率低于3%,明显好于经合组织国家4.81%的水平。大中型民营企业在获取信贷和股市、债市融资方面也逐渐趋于改善。2022年,我国企业公开发行上市(IPO)全球第一,筹资额占50%。

  下一步,金融机构将进一步树立“一视同仁”理念,公平公正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一是货币政策加大向民营企业的倾斜力度,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二是在进一步做好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基础上,加大对服务行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和保险保障力度。三是丰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获取更多金融资源。四是促进互联网平台企业健康发展。14家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已经基本完成,少数遗留问题也正在抓紧解决。后续将实行常态化监管,鼓励平台企业合规经营,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当前如何应对金融领域的风险挑战?

  郭树清:当前,我国金融业运行平稳,风险整体可控。但由于历史性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因素共同作用,金融风险仍处于易发多发期。我国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最为坚实,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础不会改变。

  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努力促进房地产与金融正常循环。二是积极稳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三是前瞻应对不良资产反弹风险。四是积极配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五是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

  记者:当前,全球通胀仍处高位,如何看待我国今年的物价水平?

  郭树清:相比于发达国家2022年物价涨幅创40年新高,我国消费物价连续10年维持在2%左右,充分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们强化能源、食品等关键领域保供稳价,同时坚持实施稳健、正常的货币政策,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为保持物价稳定营造了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2022年年底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幅反弹,境外资本流入持续增长,充分反映了国际金融市场坚定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对物价等经济基本面充满信心。中长期看,人民币汇率会保持双向波动,但总体上将持续走强。

  同时,我们也要高度关注通胀反弹的潜在可能性。考虑到当前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扩张、“工资—物价”螺旋效应等因素,海外通胀仍将高位运行。我国经济已高度国际化,每年需大量进口能源、原材料和零部件,海外高通胀容易通过生产、流通等多个环节向我国传导,对此要保持高度警惕。

  记者: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对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金融部门有何研究和准备?

  郭树清:根据党的二十大的决策部署,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总的要求是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理解包括以下几项任务:

  一是着力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明确中央银行基本职责和政策目标,维护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实行中央银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确保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可持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健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继续推进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二是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建立健全金融稳定发展协调机制。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理顺金融监管和风险处置的关系。完善“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框架,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推动法人机构业务牌照分类分级管理,抑制金融机构盲目扩张。

  三是改革完善金融机构治理。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依法依规完善“三会一层”组织架构,形成合理制衡、相互促进的经营决策机制。按照“政治强业务精”标准,落实“金融家办金融”要求,发挥金融人才库作用,选优配强中小金融机构领导班子。

  四是进一步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深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五是持续推动保险业信托业转型发展。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引导保险公司回归风险保障主业,加快发展健康保险,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扩大巨灾保险试点。引导信托业发展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等本源业务。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接下来,金融业如何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郭树清:近年来,我国金融开放进入新阶段,金融市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一是基本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取消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外资独资的安联保险、友邦人寿,外资控股的汇华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等一大批专业特色外资机构陆续开业。二是形成涵盖银行、保险、股票、债券及外汇市场的多渠道、多层次开放格局。贝莱德建信理财公司参与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华尔街投行大都以独资或参股方式在华设立基金公司,增持中国股票和债券。三是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已在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人民币清算机制安排,覆盖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四是强化国际金融合作。与国际清算银行、香港金管局、泰国和阿联酋央行联合建设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中美达成审计监管合作协议,稳妥解决中概股上市等问题。

  金融开放有助于中国发展质量的提升,也能让世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近些年,金融领域一直延续着良好的合作氛围,我们与国际金融界,始终保持坦诚对话、理性沟通、密切合作、互利共赢。这种情景还将一直持续下去。

  未来中国金融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歇。一是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程序,丰富可投资的行业和资产种类,不断提升投资便利性。二是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经贸规则。三是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对内外资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四是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

关键词阅读:货币政策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