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路径

  导读:通过加强评估体系建设、完善交易市场、健全配套机制等手段,进一步破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桎梏,营造更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融资环境

  作者|李明肖「北京银保监局局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1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近年来,北京银保监局不断强化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以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为着力点,引领北京银行业保险业加大对知识产权运用的支持力度,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轻资产、缺担保”的融资困境。但实践中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仍面临担保效能发挥不充分、基础机制不健全和市场主体动力不足等困难和挑战。未来,应通过加强评估体系建设、完善交易市场、健全配套机制等手段,进一步破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桎梏,营造更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融资环境。

  监管引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

  完善政策体系,聚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目标

  2013年,银监会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商业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引导和规范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2019年,银保监会等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通知》,着眼于银行保险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形成的经验和存在的困难,提出了优化服务体系、加强服务创新和健全风险管理体制等具体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2021年,北京银保监局会同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关工作的通知》,引导辖内银行持续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合理增长,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年累放金额增速不低于20%的倡导性指标要求。

  建立工作机制,合力营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氛围

  2015年,北京银监局与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推动首都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确立了分工协作持续推进的首都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机制。2020年,北京银保监局会同北京市金融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大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加强金融机构联动,深化和拓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2022年,北京市印发《“两区”建设知识产权全环节改革行动方案》等文件,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纳入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两区”建设等重点工作的考核任务,推动各部门协同发力,不断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扶持政策和基础机制。

  整合优质资源,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环境

  2018年,北京银保监局与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联合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项目在中关村地区先行先试,立足于中关村区域特色和企业发展特点,通过引入商业保险和财政资金补贴为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提供支持。2021年,北京银保监局联合北京市政务服务局等部门创设集首贷、续贷、确权融资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于一体的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汇集银行、担保公司、知识产权评估公司、专利及商标质押登记窗口,开创集中办公统一受理模式,实现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一站式办理。同年3月,推动在中关村示范区率先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本分担和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财政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推进银企对接,持续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

  2021年,北京银保监局联合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印发《北京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方案(2021—2023年)》,鼓励辖内银行深入产业园区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同时,以园区为重点多次组织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培训暨银企对接会等活动,加大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及产品的宣传力度。2021年底,北京银保监局联合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建立知识产权质押企业白名单双向推送机制,定期将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名单推送至银行,督导银行积极开展对接,并重点关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上线融资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推送功能,帮助银行准确掌握贷款企业的知识产权状态。2021年以来,辖内银行累计对接白名单企业1000余次,向名单内企业发放贷款超30亿元。

  北京银行业保险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实践

  截至2022年11月末,北京市有效发明专利量47.3万件,在全国占比11.4%;商标有效注册量289.1万件,在全国占比6.8%。北京市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全国领先。监管引领,优势驱动,北京银行业保险业聚焦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发展需要,积极挖掘北京地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潜力,不断改革经营理念,优化配套服务,健全内部机制,创新业务模式,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明确实施战略,健全组织架构

  为落实知识产权金融政策要求,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辖内银行纷纷将发展知识产权金融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并通过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小组、加强工作指导,确保战略目标高效落地。同时,坚持专业经营原则,健全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匹配的专营属性组织架构,配置专职团队,强化专营机构专营属性。例如,部分银行在产业园区密集区域设立科技金融分(支)机构,并配置专职服务团队和专业营销人员,深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目前辖内银行已设立科技金融特色支行80余家、文化专营特色支行50余家,专营服务架构不断发展完善。

  完善体系建设,强化系统支撑

  在专门组织架构支撑下,辖内银行不断优化内部配套机制,为推动特色化发展提供必要保障。一是在专项考核激励、产品创新、渠道开拓及营销对接方面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强化尽职免责机制的建设和执行,进一步激发业务人员积极性。如在分支行及经营团队的绩效考核中单独设置知识产权融资指标加分项等。二是在尽职调查中构建差异化评价体系,增加对专利质量、团队稳定性、产品市场前景等相关信息的收集与分析;针对业务特点探索专门风险管控技术,强化押品管理,定期分析企业经营情况。三是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知识产权评估的支撑作用,探索研发基于信贷角度的知识产权风险及价值评估体系,优化授信流程,开通科技信贷绿色通道,明确审批时限,进一步提升业务效率。

  优化产品服务,创新业务模式

  为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不断创新产品服务。辖内银行积极研发符合创新型企业成长特点和实际需求的信贷产品,如部分银行开发知识产权信用类产品,仅在企业申请信贷超过一定额度时追加知识产权质押作为额外的风险缓释措施,进一步降低初创型科技企业融资门槛。保险机构积极研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产品,发挥保险分险功能。在政策支持下,辖内银行保险机构还增加合作深度,逐步发展出具有区域特色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关村业务模式。在该模式下,融资环节银行与专业产权运营管理机构合作确定融资方案,银行发放贷款,运营机构提供包括知识产权审查、评估、处置等服务,并作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购买职业责任保险,以实现银行、保险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多方共担风险,共促业务发展的良好局面。

  基于北京银行业保险业积极发展实践,北京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迅速发展。截至2022年末,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银行数量较2019年末增加两倍;2022年前三季度,北京市专利和商标质押金额共计152.26亿元,累放贷款金额已超过2021年全年总额。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在监管政策的持续引领下,北京银行业保险业已开展了诸多有益探索和创新,北京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现较快发展,但目前整体规模仍较小,实践中还面临以下三方面困难和挑战。

  知识产权担保效能发挥不充分

  一是知识产权固有特点决定其担保效能有限。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智力成果具有附属性和排他性强的特点,仅在特定行业和企业使用下才能发挥商业价值,较难形成公开可比的市场价格。同时,其价值易受科技发展、市场变化等因素影响而波动,贬值风险较大。实践中,知识产权进入处置阶段后往往价值贬损严重,银行债权无法获得完全受偿。

  二是“评估难”制约知识产权成为有效押品。评估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流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通过专业评估机构确定知识产权价值,而当前市场上缺乏成熟权威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部分评估机构间还存在低价无序竞争、独立性不足的问题。例如,实践中存在委托人以另寻机构威胁评估公司出具特定评估结果,以及不同评估机构对相同知识产权评估结果差异较大等现象。

  三是“处置难”限制知识产权担保效能的实现。知识产权质押的首要意义在于利用其交换价值来确保债权的实现,而当前知识产权变现途径不畅,处置存在困难,虽然部分地区已设立具有知识产权交易功能的平台,但平台交易活跃度有限,尚未能形成公开透明的统一交易市场。

  基础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有待完善。当前虽已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但风险补偿资金规模仍较小,在区级层面仅个别区设有知识产权风险补偿资金池,风险补偿覆盖面不足,同时中关村模式下的风险分担和补偿缺乏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二是数据共享机制有待优化。当前政务信息持续向金融机构开放共享,但现阶段部分数据存在共享不充分和标准化便利化程度不足的问题。例如,目前可查询的知识产权字段信息较少,获取时间较长,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线上化、批量化的业务发展需求。

  三是银政企等主体对接机制尚不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不仅涉及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还涉及企业、第三方机构、高校、政府等各环节主体,但各类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影响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对接。例如,企业对知识产权相关金融服务及优惠政策了解不够,金融机构对企业融资需求、高校知识产权转化和交易机会缺乏了解途径等。

  市场主体发展动力不足

  一是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意愿不强。由于知识产权担保作用相对有限,银行一般通过“信用贷款+知识产权适度增信”的路径开展业务,而在普惠金融大力发展的背景下,信用贷款往往已享有非常优惠的信贷政策。从企业角度看,知识产权质押增信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显著大于其带来的融资增益,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纯信用贷款,而不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此外,出于保护自身技术、确保稳定经营的考虑,企业将关系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进行质押的动力也较低。

  二是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能力不足。获得核心知识产权作为押品对降低融资企业违约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银行有意愿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但知识产权具有高度专业性,银行较难判断知识产权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同时由于知识产权价值波动性大、与企业经营状况关联性强,银行持续跟踪知识产权价值及企业经营状况还将产生较高成本。例如,实践中企业知识产权种类众多,包括核心知识产权、防御型知识产权、进攻型知识产权、一般知识产权等,银行信贷工作人员难以识别企业提交材料的准确性,相关人才储备和能力提升较难在短期内实现。

  政策建议

  加强评估体系建设

  一是推动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创新知识产权评估方法,综合考虑政策、市场、经济、法律环境等因素,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探索实现评估标准的灵活性与规范性统一。二是加强资产评估行业监管,提高社会公信力。引导行业提升集中度,推动建设权威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三是提升知识产权评估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加强与高校、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合作,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及引进,提升评估机构专业化水平。

  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一是提升交易平台质效,助力解决知识产权处置难题。建立全国知识产权交易大市场,将区域性平台统一纳入国家级平台,打破知识产权交易信息孤岛。加强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数据联通,推动知识产权全流程信息数据共享、全生命周期跟踪。二是建立科学、规范的交易规则,推动形成通畅、公开、透明的知识产权交易体系,打通知识产权的处置转让环节。三是打造专业服务体系,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加强与大学、研究机构、企业集团及发明者的合作,搭建沟通桥梁,促进知识产权的运营与流转。

  健全配套基础机制

  一是加大风险补偿政策供给。在优化现有资金使用效率的基础上,扩大风险补偿资金规模和风险补偿对象覆盖面,规范简化补偿申请和审批流程,确保相关政策切实高效落地。积极引入民间资本进入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多方主体共担风险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二是加强数据共享。推动知识产权、科技研发、税务等政务数据向金融机构开放共享,实现系统对接,助力精简企业申贷材料,优化贷款流程,提升企业融资便利度。三是建立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常态化对接机制。以入园惠企为契机,组织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高校和企业定期开展宣传培训、沙龙和路演等活动,建立需求收集机制并形成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需求库,拓宽对接渠道,提升服务质效。

  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

  一是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对企业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生的保费、评估费给予适当补贴,降低企业贷款成本。二是创新激励政策措施。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关奖励和税收优惠政策,如,给予业务量排名靠前的金融机构奖励,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坏账快速核销和税前扣除优惠等,激发金融机构业务积极性。三是持续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环境。逐步建立健全“政府协调引导、银行合作支持、担保积极配合、企业主动参与”的机制,充分调动银行、中介、企业等各类主体积极性,帮助企业实现内部机制向知识产权质押标准靠拢。

关键词阅读:李明肖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