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保本高收益”欺诈陷阱

  如果有人向你推荐一款保本且年化收益率超10%的投资品,你的第一反应是心动还是警觉?日前金融监管部门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明确提出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重大风险。其中,要及时查处宣扬“保本高收益”的欺诈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本高收益”既不符合投资规律,也不符合经济学原理。很多人都幻想过这样一款完美的投资品——低风险、高收益、高流动性。但实际上,这三要素是一个“不可能三角”。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也意味着该投资品让渡了一定的流动性;反过来,如果一款投资品具有较高的流动性,那么它必然让渡了一部分收益。

  如果有机构宣扬“保本高收益”“低风险高收益”,十有八九是非法集资。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当前,非法集资正打着互联网金融等幌子隐匿手段、翻新花样,但本质都是击鼓传花的庞氏骗局,通过高息诱饵骗取投资者的大额资金。

  既然道理十分清楚,监管也反复强调,为何仍有投资者甘愿走入骗局?一方面,侥幸心理在作祟。世人皆知天上不会掉馅饼,但真有馅饼掉在自己头上时,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怀疑警惕,而是感叹着实幸运。投资者一定要摒弃侥幸心理,否则后患无穷。另一方面,我国金融知识的普及程度仍有待提升,部分投资者缺乏金融素养,缺乏开展理性判断的知识储备。

  要特别重视老年投资者的金融素养不足的问题。回顾其早年投资经历不难发现,彼时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尚未打破刚性兑付,“保本、固定收益”是默认规则。此种模式助长了影子银行规模的高速扩张,还为经济发展埋下巨大风险隐患。为了防范化解风险,2017年多个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发布“资管新规”,至此,刚性兑付被打破,“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理念逐渐被市场接受。但尚有部分老年投资者仍未更新投资理念,极易落入“保本高收益”欺诈陷阱。

  面对理财市场的新变化,投资者可坚持“三看”,用理性投资获取合理回报。一看产品是否宣扬“保本高收益”。一旦发现此现象,投资者要相互提醒、积极举报,让各种金融诈骗和不断变异的庞氏骗局无所遁形。二看产品是否正规。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有了“防伪码”,投资者可登录“中国理财网”,输入相关信息查询产品真伪。三看产品投资方向与运作模式。选择一款投资品的前提,是要了解钱投向哪里,也就是与哪些投资标的挂钩。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的产品与主要投资于股票市场的产品,其风险收益水平必然差异较大。

  还须持之以恒开展风险教育。监管部门要开展宣传教育,帮助投资者避免上当受骗;与此同时,投资者也要提升自身免疫力,摒弃侥幸心理,树立科学投资理念,为自己增加更多安全稳定的财产性收入。

关键词阅读:保本高收益 欺诈陷阱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