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齐发

  2022年,中国经济在挑战中前行。2023年,随着稳经济政策持续发力,长三角如何全力拼经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1

  投资:快开工、快建设

  2023年首月,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多城市相继披露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期目标。长三角三省一市还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力争首季“开门红”。

  “2023年,我国面临稳增长压力。通过释放潜力,可为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南京大学长江产经智库区域经济首席专家,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吴福象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具体而言,交通、物流、能源、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与社会事业等传统基建项目;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领域等仍是扩大投资的主要发力点。

  开年即开局,长三角起步即是“冲刺”。以上海为例,1月3日,临港新片区、徐汇区、金山区、静安区等都启动了2023年首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其中,临港新片区开工项目33个,总投资约316亿元,项目涵盖产业、住宅、市政交通、能源保障、生态环境、商文体旅、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从全年计划看,2023年,上海将持续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全年完成投资2150亿元。加快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扩投资、提产能、增效益,推动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示范性好的高能级产业项目落地。

  不仅是上海,浙江提出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抓好1000项左右重大项目,确保2023年完成重大项目投资1万亿元以上,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安徽在2023年首个工作日启动了一季度全省投资和重点项目推进会,圈定101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7069.1亿元。

  “未来,长三角扩大投资可在五大领域持续发力。”吴福象表示,一是稳步推进各类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发挥基建投资托底作用,为建设系统完备、高效智能、绿色低碳、自主可控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夯实基础。

  “二是政府投资带动全社会投资,为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赋能,壮大实体经济基础。”吴福象说,长三角地区在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独占18席。持续发力先进制造业,是吸引海内外高端要素资源集聚、推进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竞争力集群、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跃进的关键。

  “第三,扩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进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包括对长三角科技创新园建设、国家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长三角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建设等领域扩大投资。”吴福象表示。

  “同时,疫情暴露出一些民生领域的短板问题,要加强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投资,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设备更新等领域逐渐扩大投资‘补短板’。”吴福象进一步指出,“此外,加大‘三农’领域投资,为推进乡村振兴和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打造‘长三角样板’。”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研究院执行院长、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丁宏看来,2023年“扩投资”有三大领域值得关注。

  “首先,引导投资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其次是基础设施领域,尤其是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投资既要全面布局,适度超前,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又要谨慎稳妥,提高政府财政投资效率,防止政府债务过快上升。”丁宏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三是社会民生领域,国家在医疗、教育、养老、居住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要通过增加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群众得到实惠,切实增强满意度和幸福感。”

  2

  消费:“活”起来、“热”起来

  商场客流多了起来、热点景区人头攒动、部分“网红”餐厅又开始排起长龙……2023年伊始,长三角各大商圈逐渐回暖,零售、旅游、餐饮等消费业态呈现积极向好迹象。

  为迎接新春消费潮,长三角各地频频出手,“真金白银”稳岗留工,扩大内需。例如,2022年12月25日至2023年1月27日期间,上海对重点监测的电商平台和邮政快递企业,给予上岗工作的一线人员每人每天60元补贴;对元旦期间和春节期间上岗工作的一线人员,给予每人每天150元补贴。

  在苏州,2023年1月21日至27日,所有的国有景区实行免费开放,同时公交轨道、有轨电车免费乘车。

  杭州宣布,将向每名春节期间留杭的省外员工(在杭缴纳社保的非浙江户籍员工)发放600元消费券。同时,2023年一季度杭州市国有A级收费景区实行首道门票免费,并鼓励非国有A级景区也免费开放,吸引外地游客来杭旅游。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内在持续动力,应在‘三驾马车’中处于优先地位。”丁宏指出,在当前世界经济整体衰退的背景下,发挥好国内超大市场规模优势,促进消费回升拉动,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稳步恢复的关键支撑。

  不过,尽管积极信号不断,但各界对2023年消费复苏前景仍有分歧和担忧。

  “一方面,扩大国内需求,需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另一方面社会上对消费预期、市场与政府信用以及经济信心不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消费复苏的主要障碍。”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兵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称,长三角作为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域,推动消费复苏需要率先在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方面做好工作。其中的关键是要提高居民收入,提高收入关键是稳就业、增就业,解决就业压力关键是稳企业信心、创造就业和吸纳就业。

  “长三角区域城市密集、人口众多、产业基础好、共同富裕程度高,应勇于围绕全国乃至全球商贸中心定位,打造新时期消费升级新高地。”丁宏也认为,推动消费复苏,最重要的是稳定预期提升信心,“信心是发展的黄金,要更好打造公平透明竞争的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通过收入预期信心的提升推动新兴消费市场的快速回暖”。

  在王兵看来,疫情反复下形成的收入不确定性和家庭部门超额储蓄,限制了居民现期消费。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可以预期的是,2023年居民预期的改善将推动未来消费倾向提高。同时,经济和就业回暖将带动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将得到复苏。

  “短期内,仍需要在刺激消费方面做一些努力,如发放消费券、现金券,提供一次性消费补贴等,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造消费场景。”王兵建议。

  3

  出口:稳外贸、强外贸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从2022年底开始,长三角全力稳外贸、强外贸,各地政府纷纷组团“出海”抢订单。

  例如,江苏多地“包机出海”抢订单,推动新项目落地生根,南京外贸企业商务团组累计签约和意向订单金额超20亿元;浙江预计组织超200个团组赴欧洲、日本、韩国等地区;安徽“出海抢单”10天,成功签约订单金额22.4亿元。

  政府主动“组团”,考量为何?

  “政府主动‘组团出海’抢订单,主要还是因为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外资外贸环境受多种因素影响。”王兵分析称,包括部分外贸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回流的出口订单又出现一定程度的“截胡”外流;海运物流运力供需紧张;外需乏力;外资来华投资意愿受美西方打压等。

  “2023年,我国出口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吴福象直言,从外需看,2022年美国持续加息、欧盟能源危机等事件引致高通胀和货币紧缩,所引发的经济放缓、劳动力市场疲软以及对家庭购买力和生产端的挤出效应影响将持续到2023年。美欧作为我国主要出口国,需求放缓将拖累中国出口增长。

  丁宏认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加速演进,2023年国际经济发展仍存在下行可能,美联储加息、地缘冲突等“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对我国外贸造成不确定性影响,“但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为更好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长三角区域应紧抓机遇,发挥好制造业、科技人才密集的综合优势,鼓励企业‘出海’抢单,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加快畅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提高产品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丁宏表示,以江苏为例,作为外资大省,在保增量、引项目的同时,多地正瞄准重点产业精准发力,引进更多科技型企业入驻,推动新项目落地生根,促进科创产业成长壮大。

  在王兵看来,当前,长三角在稳外贸、强外贸方面要从四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服务效能,降低外贸成本。比如,提高海关工作效率、港口服务水平、代理的通关能力等,降低物流、清关以及一些潜在的刚性成本。第二,出台一些针对性纾困政策,保障外资外贸企业生产经营稳定。第三,抱团出海,拓市场抓订单。第四,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高水平制度性开放,加大引进外资力度,有效应对产业外迁。”

关键词阅读:三驾马车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