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消费金融成了“苦差事”
今年以来,餐饮、旅游、电影市场人气旺盛,消费市场暖意十足。与此相呼应的是,金融机构纷纷下调消费贷产品利率,争夺回暖消费市场中的业务增长点。尤其是春节期间,多家银行采取了下调消费贷利率以及推出限时优惠等多种方式吸引客源。
银行通过“价格战”扩容冲量,原本旨在进一步促进消费。然而,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整个消费金融行业面临利润压降、竞争加剧的压力,一些消费金融机构受限于资金成本较高、获客难度高企的现实,面临不小的经营压力,甚至有从业人员直言,消费金融行业越来越变成了一份“苦差事”。
利润摊薄是行业面临的最直接挑战。目前,大型商业银行消费贷的实际利率均已进入“3”区间。如工行工银“融e借”近期推出的活动显示,3月31日前办理贷款可享1年期3.7%至3.9%年利率优惠;中行的“随心智贷”和建行的“建易贷”年化利率低至3.65%和3.60%。不仅是大型商业银行,而且目前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的1年期消费贷最低也仅为3.85%。
银行消费贷利率“内卷”,实际上正倒逼消费金融机构下调利率。同时,从政策面看,监管部门一直致力于推动综合融资成本不断下降,多次明确要求行业降低贷款利率,让利于实体经济。在此背景下,消费金融机构首先需要确保自身正常经营和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让利于实体经济,发挥促消费的作用。
消费金融机构需要做大做强。这不仅有助于机构抵御市场风险,而且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表面来看,利率“内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但实际上,目前我国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仅有30家左右,其市场空间尚待进一步拓展,其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整体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融资需求。
只有将消费金融市场“蛋糕”做大,机构才能有更多发展空间,才能更好实现促消费的目的。值得期待的是,筹备近3年的建信消费金融公司在2022年获批筹建。这也意味着暂停两年的消费金融牌照发放已再次开闸。随着更多具备雄厚实力的机构加入,消费金融行业规模有望迎来进一步扩大。
实际上,消费金融牌照的“含金量”正水涨船高。由于银保监会此前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地方法人银行不得跨注册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这使得一些地方机构借助互联网异地开拓市场受限。在全国范围可展业的消费金融牌照的“含金量”随之升高,当前各行业机构对于拿下消费金融牌照的热情也日益高涨。
在政策暖风劲吹下,预计未来将有更多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市场“蛋糕”不断做大,消费金融领域将会出现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在政策助推下,更多消费金融机构将在促消费、惠民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现了良性发展的消费金融行业,又怎会是件“苦差事”?




- 银行股迎来“黄金买点”?摩根大通预计下半年潜在涨幅高达15%,股息率4.3%成“香饽饽”
- 华润电力光伏组件开标均价提升,产业链涨价传导顺利景气度望修复
- 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加快,发射间隔从早期1-2个月显著缩短至近期的3-5天
- 光伏胶膜部分企业上调报价,成本增加叠加供需改善涨价空间望打开
- 广东研究通过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助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 折叠屏手机正逐步从高端市场向主流消费群体渗透
- 创历史季度新高!二季度全球DRAM市场规模环比增长20%
- 重磅!上海加速推进AI+机器人应用,全国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盛大开幕,机器人板块持续爆发!
- 重磅利好!个人养老金新增三大领取条件,开启多元化养老新时代,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喜人!
- 重磅突破!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创新高,广东打造太空旅游等多领域应用场景,商业航天迎来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