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如何交出新市民服务“周年答卷”

  自2022年3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颁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来,以大型银行为代表的持牌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如今,《通知》颁布已逾一年,大型银行在扩大新市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如何作为?又取得了哪些成效?

  切入具体场景

  丰富产品体系

  《通知》指出,要挖掘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产品是触达客户的直接途径,因此,如何结合资源禀赋,打造新市民专属产品体系成了重点事项。从2022年银行年报来看,大行采取了如下行动:

  一是针对新市民打造专属卡片产品。例如,中国银行在深圳试点发行新市民主题借记卡,邮储银行针对新市民客群推出“U+卡”和“新市民主题骑手卡”,提供资费减免和寄递优惠等;再如,工商银行面向大、中专院校毕业后进入城镇创业、就业的新市民客群推出“新锐未来卡”。

  二是围绕新市民的刚性需求尤其是居住需求,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在购房领域,强化对新市民的购房贷款支持,推动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稳步增长;在租房领域,以建设银行为例,其打造了“CCB建融家园·方隅公寓”项目,可为近2000名新市民、青年人提供高品质租赁住房。

  优化用户体验

  持续丰富功能

  新市民群体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伴随我国城镇化过程而产生,并且已经有新市民通过各种途径成为银行客户。但在《通知》发布前,这种服务零散且未成体系。因此,要想提升新市民的服务水平,就要持续开展优化举措。大型银行利用专区设立等方式来聚拢金融服务资源,具体如下:

  一是借助线下网点渠道。例如,中国银行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推出“惠新共富”服务方案,落地支持新市民十条措施,在500余家网点打造“新市民服务港湾”。

  二是依托手机银行渠道。例如,工商银行推出新市民相关专区专版,汇聚各类优质服务资源,提供医保凭证就医购药、社保卡申领补换、待遇资格认证等一揽子服务,助力城市建设者圆梦新生活。

  此外,也有银行进一步细分新市民客群,并推出相应的产品及服务。例如,中国银行聚焦助力新市民就业稳岗类企业客户、从事创业经营的新市民个人客户两类主体,整合本集团个人金融产品、信贷服务、理财服务、保险服务等资源。

  关注金融科普

  助力素养提升

  《通知》提出,要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宣传,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根据新市民特点,在官方网站、手机客户端(APP)、营业场所设立公益性金融知识普及和教育专区,宣传讲解金融知识,提高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新市民在居住、工作地初来乍到,且由于金融知识相对匮乏,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因此,在新市民群体中普及金融知识,既是大型银行在新市民服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能够履行其社会责任,在增强新市民反诈能力上有所担当。

  大型银行在金融科普工作中各展身手:在线下,通过网点主动介绍、发放宣传册、播放反诈视频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线上,通过文字、图片以及漫画、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在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渠道持续更新,持续发力新市民的金融素养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瞄准新市民圈层,给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带来良好契机。一方面,银行机构需要对政策开展研判,逐步确立起自身服务的重点客群及战略路线;另一方面,针对新市民的需求,打造一批创新、高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切实为新型城镇化、新发展格局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阅读:银行

责任编辑:窦晓芸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