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过渡期结束 现金管理类产品迎来新气象

  2021年6月11日,《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下发,对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投资范围、投资集中度、流动性管理、杠杆率、估值核算要求等均作出明确,同时明确过渡期为《通知》施行之日起至2022年底。

  今年以来,随着整改过渡期的结束,现金管理类产品正式迈入发展新阶段。现金管理类产品目前的市场规模如何?为吸引客群,银行和理财公司推出了哪些替代方案?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整改对理财市场整体运行有何影响?

  产品规模回升

  未来增长态势稳健

  按照《通知》要求,现金管理类产品应当投资于现金;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银行存款、债券回购、中央银行票据、同业存单;剩余期限在397天以内(含397天)的债券、在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等具有良好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工具。不得投资于股票;可转换债券、可交换债券;以定期存款利率为基准利率的浮动利率债券;信用等级在AA+以下的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金融工具。另外,《通知》还对单个投资者在单个销售渠道持有的单只产品单个自然日的赎回金额设定了不高于1万元的上限。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表示,《通知》落地后,一方面,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收益率和货币基金的差距缩小;另一方面,“T+0”时效下的1万元以内的赎回额度限制对客户的持有体验也有一些影响。不过,总体来看,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市场规模相对平稳,未来应该会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

  广发证券依据普益标准覆盖行业情况估算,2023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在4月实现年内首次回升,而增加的理财规模主要来自现金管理类产品,截至4月30日,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回升7045亿元。

  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周茂华看来,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流动性较高,收益率也略高于储蓄,能够较好满足部分客户兼顾收益性和流动性的需求,市场需求不会出现大幅萎缩。

  短持有期替代产品出现

  组合申购提高赎回额度

  《通知》落地后,现金管理类产品投资范围缩小,主要集中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这也使得产品收益率整体呈现下滑态势。根据普益标准监测,2023年4月30日,全国精选60款现金管理产品当周七日年化收益率平均值为2.26%。

  为了提升自家产品在同业中的竞争力,银行和理财公司陆续推出持有期较短的替代产品。据招商证券研究员廖志明观察,在现金管理类理财替代产品的设计上,各家银行和理财公司主要是从产品收益率、流动性这两方面发力。“比如,打造持有7天或持有30天的中短债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的收益会比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收益高一些,但收益的稳定性要比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差一些。另外,通过发行短期性的定期开放基金,允许客户在持有产品7天后或30天后申请赎回,满足客户对流动性的需求;在产品赎回额度方面,很多市场化程度高的股份制银行通过产品组合申购的创新模式来增加产品单日赎回额度。”

  回归“现金管理”本源

  构建多层次差异化市场

  从一段时间的整改情况来看,《通知》对现金管理类产品在底层资产配置、净值评估方法、流动性管理方面的限制和调整,确实让现金管理类产品回归了“现金管理”的本源,市场定位更加清晰。

  “之所以对现金管理类产品进行整改,主要是想让这类流动性比较高的理财产品运行更加平稳,给基金管理比较充裕的反应时间,避免出现因大规模集中赎回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周茂华强调,如果过于冒进,一方面会带来更多的监管风险;另一方面可能会让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市场规模出现萎缩,不利于其长期稳定发展,更不利于构建起多层次的、差异化的理财市场,以满足投资者不同的投资需求。

关键词阅读:现金管理类产品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