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理法院认为,根据规定,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以虚拟货币作为工资支付给劳动者违反法律规定,应认定为无效。
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三批人民法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民事案例。
其中,案例九涉及用人单位以虚拟货币向劳动者支付工资。案例显示,审理法院认为,根据规定,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以虚拟货币作为工资支付给劳动者违反法律规定,应认定为无效。
案例详情:
劳动者有权拒绝用人单位以虚拟货币支付工资
——沈某某诉胡某、邓某劳动争议案
核心价值:合法用工
一、基本案情
2019年5月20日,沈某某入职某公司并签订劳动合同,约定月工资5万元。沈某某的月工资实际以2574元人民币加一定数额某虚拟货币的方式支付。2020年10月17日,沈某某因个人原因辞职。2020年11月27日,某公司注销,胡某、邓某系公司股东。后沈某某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胡某、邓某支付工资等人民币53万余元。
二、裁判结果
审理法院认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以虚拟货币作为工资支付给劳动者违反法律规定,应认定为无效。胡某称应以虚拟货币支付工资的主张于法无据,沈某某要求以人民币支付工资符合法律规定,应予以支持。胡某、邓某办理公司注销时承诺的公司不存在未结清工资事宜与事实不符,应对某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故判决胡某、邓某支付沈某某工资等合计人民币278199.74元。
三、典型意义
根据相关规定,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以虚拟货币支付劳动报酬明显违反法律规定。本案旗帜鲜明地否定了以虚拟货币支付工资行为的合法性,有利于规范企业用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增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彰显诚信价值、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弘扬了法治、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创业板指涨逾2%,算力硬件方向领涨,券商股异动拉升,两市成交额连续第55个交易日突破1万亿元
- 金融支持消费政策发布,有望增加百亿级的消费动力
- 液冷服务器市场高增速千亿规模蓝海,驱动算力基础设施扩容
- 脑机接口产业路线图发布,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速应用新场景
- 华为发布UCM推理技术共享架构,助力国产AI推理生态升级
- 山东白羽鸡苗价格一个月暴涨超300%,祖代鸡引种受限或将带动禽产业链景气上行
- 消费级DDR4供应紧张,七月合约价飙涨逾60~85%
- 我国构建国际最大规模原子量子计算系统,机构称产业迎关键拐点
- 光引发剂涨价近15%,国产替代进展较快的公司有望率先受益
- 半导体板块突然拉升!美光停止开发移动NAND产品,市场关注R2大模型发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