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进一步扩大消费摆在重要位置
应如何着力“恢复和扩大消费”?具体包括哪些层面?对此,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业内专业人士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改善消费条件提振信心
过去一年,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我国多措并举促消费。经过努力,当前消费预期明显出现好转态势。
“今年以来,消费市场总体呈现稳步恢复、持续回暖态势。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消费持续恢复、提质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务委员钱克明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表示。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钱克明建议,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提振消费者信心的关键是持续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居民养老、就医、教育等方面的迫切需求。随着民生保障得到加强,居民储蓄意愿有望下降,进而从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全国政协委员、东亚银行联席行政总裁李民斌表示。
在提升消费的另一端,如何让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也很重要。李民斌建议,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为消费者带来更个性化和更便利的消费体验,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明确提振消费的发力方向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发挥好消费对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中银研究分析认为,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2023年大宗消费和服务消费是提振消费的两大重要抓手。
大宗消费方面,预计未来政策一方面将加大力度稳定汽车消费;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地区将继续降低购房门槛,促进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释放,带动家具家电等住房相关消费增长。服务消费方面,预计未来政策将着力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持续推进城乡区域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系列促消费活动;积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鼓励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在两会期间建议,尽快出台提振汽车消费一揽子政策措施,并保持政策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完善其他配套措施,释放良好的汽车消费信号,促进汽车消费,助力经济加快恢复和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安庭带来了关于“充分开发‘银发经济文旅消费时段’”的建议。他认为,中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都在快速变化,已出现由以往的物质型消费向精神文化型消费迈进的趋势。通过增设针对老龄人口的文旅消费时段,更为充分、平衡、精准地释放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这不仅是全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更能够为当前“银发经济”稳增长贡献力量。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提出,“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的多项内容。其中,包括促进免税业健康有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表示,在“扩内需、促消费”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免税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利于引导海外消费回流,减少服务贸易逆差;刺激中高端消费,推动消费升级;带动旅游购物与国际接轨,助推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营造促消费的良好环境
银行业保险业同样在着力营造促消费的良好金融环境。
3月10日,上海银保监局发布通知提及,支持银行业保险业规范发展消费金融,顺应消费升级和线上线下消费整合趋势,服务好扩内需战略。
此前的2月15日,为进一步支持福建省消费市场回暖,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银保监局联合出台《关于金融促消费工作十条措施》,从金融支持居民住房消费、扩大汽车及餐饮文旅消费、创新新兴消费业态金融服务、优化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等方面,为福建省促消费工作提供金融支撑。


- 全球最大核动力集装箱船来了!这家央企船厂发布全球最大核动力箱船,15-20年更换一次“电池”
- 迈入“人造太阳”时代 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开始运行
- AMD涨近10%、谷歌涨超5%!美股再掀AI狂潮,多模态成为行业发展趋势
- 51个转基因品种获审定通过 种业龙头为产业化主力
- 谷歌Gemini多模态技术望推动人形机器人加速商业化 产业链公司受关注
- 小米新车上市临近,门店展车摆放确认中,产业链“摩拳擦掌”
- 首届OpenHarmony人才生态大会将开,华为等多公司支持,合作伙伴有这些
- 政策市场双重推动,充电桩布局加速,关注多元场景和新技术下带来的投资机会
- 多国禽流感疫情告急 重视动保板块机会
- 亚马逊大幅削减廉价服装卖家费用 相关企业有望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