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逆袭,四大行股价创历史新高!政策红利+高股息吸引万亿资金抢筹
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股价持续刷新历史高点,成为资本市场瞩目的焦点。
截至4月30日,工商银行总市值突破2.54万亿元,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市值亦同步攀升至历史峰值。与此同时,四大行密集实施中期分红计划,工商银行于2025年1月率先派发中期股息511.09亿元,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紧随其后,合计派发金额超2000亿元,凸显国有大行在政策红利与经营韧性下的投资价值。
政策托底与估值重塑:银行股逆势走强的核心逻辑
2025年一季度,A股市场波动加剧,银行板块却逆势上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四大行股价连续突破历史高点,银行ETF(512800)实现“九连阳”,规模冲击80亿元。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政策支持与估值修复的双重驱动。
一方面,监管部门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强化了银行股的稳定性。中信建投指出,“中特估”概念推动国有大行估值重塑,叠加降准降息预期降低资金成本,进一步释放了银行股的盈利潜力。另一方面,内需政策发力提振零售信贷需求,四大行在一季度信贷投放中表现稳健,工商银行零售贷款增速达8.3%,农业银行县域金融业务同比增长12%,为业绩增长注入动能。
低估值修复逻辑同样不可忽视。当前银行板块市盈率普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动态市盈率仅为5.2倍和4.8倍,安全边际显著。随着市场避险情绪升温,资金加速涌入高股息、低估值的银行板块,推动四大行股价进入上行通道。
高股息+险资增持:长期配置价值获市场认可
银行股的高分红特性持续吸引长期资金布局。农业银行近三年股息率均超4.5%,2024年分红率高达30%,2025年中期股息派发规模达407.38亿元;工商银行则通过“中期+年末”双分红模式,全年派息比例预计与2023年持平,股息回报率显著高于国债等固收资产。
险资成为银行股增持的主力。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初以来,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多家上市银行获险资举牌,单日净流入规模超10亿元。中泰证券分析认为,在“对等关税”背景下,银行股的红利属性进一步凸显。以工商银行为例,其2025年1月派发的中期股息每股0.1434元,对应股息率达4.94%,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回报。
市场资金对银行股的偏好还体现在ETF布局上。银行ETF(512800)规模较年初增长35%,机构持仓占比提升至62%,反映出市场对银行板块长期配置价值的共识。
分红机制创新:中期股息释放股东获得感
2025年,国有大行分红机制出现重大变革。工商银行首次实施中期分红,以上半年净利润为基础派发股息511.09亿元,并于2025年1月7日完成支付;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亦跟进中期分红计划,合计派发金额达2048.23亿元。这一创新打破了传统年度分红模式,显著提升了股东的资金使用效率。
中期分红的实施与政策导向紧密相关。监管部门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增加分红频次回馈投资者,工商银行在股东大会中明确表示,“中期分红+年末分红”的双重机制将常态化,未来股息派发节奏有望进一步优化。从市场反应看,分红机制的创新增强了投资者信心。以农业银行为例,其2025年1月8日派息后,股价单周涨幅达3.2%,市值攀升至1.65万亿元。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中期分红带来的“新年红包”效应亦不容忽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股息到账时间集中在春节前,为股东提供了可观的消费或再投资资金。市场人士测算,若将四大行中期分红资金用于再投资,按当前股息率推算,长期复利效应将显著提升投资回报。
当前,国有大行凭借政策红利、高股息优势和分红机制创新,持续巩固资本市场“压舱石”地位。随着经济复苏动能增强和利率环境改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四大行的业绩与股价表现,或将继续引领市场风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