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与永续债(合称“二永债”)的发行节奏显著加快,其中中小银行的发力尤为突出,成为这一趋势的核心推动力。截至7月15日,年内商业银行“二永债”总发行量已达8945.6亿元,发行数量57只。尽管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仍保持发行“主力军”地位,但中小银行的发行步伐明显提速,正逐步成为拉动规模增长的关键力量。
从时间脉络看,年内“二永债”发行呈现出“前稳后冲”的鲜明特征。一季度发行相对平缓,仅完成9只发行,总量1738.6亿元;进入二季度后,发行热度骤然升温,数量增至43只,规模飙升至6387亿元,一季度发行量尚不足二季度的三分之一。
地域分布上,年内发行“二永债”的中小银行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经济活跃、金融需求旺盛,银行通过发行“二永债”补充资本,既能更好地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也能满足自身业务扩张需求。仅6月份,就有浙江稠州银行、四川银行、青岛农商银行等17家机构密集发行“二永债”“补血”。相比之下,其他区域的资本类债券发行活跃度相对较低。
中小银行之所以成为“二永债”发行的主力,根源在于其资本充足率面临的压力更为突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末城商行、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44%、12.96%,远低于国有大行17.79%的水平,补充资本的迫切性显而易见。
金融界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国汪进一步探究深层原因: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及融资主体的风险有所上升,导致银行风险资产分类发生调整,需要计提更多资产减值准备和资本;同时,市场化深化与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净息差收窄,削弱了银行的盈利可持续性,使得中小银行难以通过内源融资实现资本积累。内外压力叠加,外源融资成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必然选择,而“二永债”正是契合其需求的重要工具。
在商业银行多元的“补血”路径中,“二永债”对中小银行的适配性尤为显著。公开市场募资门槛较高,仅适用于规模大、资质优的银行,多数中小银行难以企及;定向募股则依赖市场投资热情,但当前银行盈利增速放缓,投资者积极性不足,适用性有限。相比之下,外延融资中的发债(尤其是二级资本债)门槛相对较低,自然成为中小银行的普遍选择。不过,陈国汪也指出,并非所有银行都适合这一方式——风险较高的机构更倾向于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来补充资本。
近期两家银行的发行动态,也印证这一趋势。7月10日,广州银行公告拟发行4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该发行已获央行和地方监管局批准,资金将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同日,兰州银行宣布完成5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前5年票面利率2.49%,每5年调整一次,且附第5年及之后的赎回权,所募资金同样定向补充其他一级资本。
“二永债”的加速扩容,对金融市场而言是一把“双刃剑”。陈国汪分析,积极层面,它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产品体系,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参与投资,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但消极层面,其流通性较差的特点,可能影响投资者的资金变现能力。
最后,陈国汪总结道,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二永债”仍是商业银行充实资本的重要工具,未来也将是增加资本、提升资本充足率的关键手段。但这一趋势也给金融市场、银行自身及监管带来挑战,毕竟没有任何产品能完全规避问题。




- 重磅突发!英伟达H20芯片安全隐患曝光,国产替代迎来黄金发展机遇期,多家企业强势布局!
- 重磅利好!国家医保局力挺创新药,新增百项医疗新技术价格项目,脑机接口等新技术迎来发展机遇!
- 科技股上演“AI疯”!A股算力龙头飙上7000亿,英伟达利空突袭
- 我国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发射成功,下半年发射节奏有望提速
- 育儿补贴制度落地提振信心,婴童板块热度升温持续上行
- 体育产业多维赋能区域经济,湘超联赛与世运会点燃概念热潮
- 《南京照相馆》火了!预计票房超37亿,两类企业有望直接受益
- 多地对中药价格提出治理要求 利好行业长期发展
- AI推理芯片迭代、车规算力升级、消费电子换机潮三线共振,PCB订单能见度有望延续至2027年
- 香港8月1日起实施稳定币发行人监管制度,看好稳定币及RWA市场投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