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金融数据揭“存款搬家”序幕:30万亿超额储蓄待激活,券商详解资金流向与资本市场影响

7月金融数据释放出“存款搬家”的信号,这一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变化背后,是存款收益下滑与资本市场“赚钱效应”显现的双重驱动。“存款搬家”的资金将流向何处?未来潜在规模有多大?又将对资本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多家券商研报对此作出分析。

中信证券研报表明,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7月住户存款同比多减7800亿元;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39万亿元。数据反映出居民存款向金融产品转移的趋势,居民存款“搬家”或已开始。此外,M2-M1同比增速“剪刀差”收窄,反映资金活化程度提高,存款沉淀现象减弱。

一方面,自2022年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以来,商业银行从不同渠道引导银行负债端成本有序降低。存款提供的收益压缩,导致对储户的吸引力也随之减弱;另一方面,稳股市定调和一系列托底政策为股票提供了稳定的回报支撑。这可能导致原本偏好安全资产的存款资金,将更容易被高性价比的权益资产吸引。

中国银河证券认为,本轮有望出现的居民存款搬家,属于信心修复型。“924”以来的宏观政策转向以托底经济的下行风险,科技叙事以及“十五五”将带来的改革红利将显著提升市场对于中国权益资产的信心,低利率环境下,居民存款将主要流入股市,而非楼市。但居民信心修复仍是一个慢变量,本轮权益市场有望呈现健康的“慢牛”。这也意味着股市较难形成泡沫并促发货币政策转向收紧,逆周期政策仍意在托底,而非强刺激,长债收益率上行空间有限。房地产下行周期可能还没有结束,房价在本轮较难与股市形成共振。

对于市场最为关注的“存款搬家”潜在规模,中信证券研报从“超额储蓄”与“存款到期再配置”两个视角进行了测算,并明确了资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路径。

从超额储蓄的视角来看,中信证券测算2018年以后的超额储蓄累计超过30万亿元,而2022年以后形成的5万亿元超额储蓄,在短时间内更可能成为用于消费、投资的潜在资金。从存款到期再配置的视角来看,中信证券测算2025年可能有90万亿元以上的存款到期,假设其中5%-10%的资金寻求更高的收益,则流出规模可能在4.5-9万亿元。“搬家”的存款不太可能集中进入权益市场,或倾向于以“固收+”类型的资管产品进行过渡承接,也能实现资金的“间接入市”。

责任编辑:山上
AI智能分析该文,为您挖掘投资机会该AI功能处于试用阶段,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展开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热榜
关闭 下载金融界app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