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高息定存到期超百万亿,下半年负债成本能降多少?

9月3日,天风证券发布银行行业研究报告,维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报告指出,随着高息存款到期,银行短期负债成本改善明确,但2026年后“红利效应”将逐步递减,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仍需警惕。

报告测算,2025年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定期存款到期总规模达112万亿元,其中高息存款规模达72万亿元,低息存款到期40万亿元。从时间分布看,2025年下半年,预计到期规模50万亿元,其中高息定期到期37万亿元。2026年到期规模将回落至79万亿元,上下半年各占50%。

值得注意的是,1-3年期定期存款呈现“吸收高峰即到期高峰”特征。报告指出,2025年第四季度至2026年第一季度将迎来兑付高峰,具体集中在2025年9月、12月及2026年一季度。

面对庞大的到期规模,银行体系展现出较强的存款吸收能力。2025年1-7月,全行业一般性存款新增近10万亿元,零售存款表现显著优于企业存款。报告分析认为,企业定期存款与非银存款呈现“一降一升”的超季节性波动,反映部分高息定存到期后出现“脱媒”现象,资金或流向理财市场或进入股市。

尽管银行几乎以超过100%的比例续作了高息定存到期,但负债摆布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保时点不保日均”特点,高息定存的续接,多以月末时点存款和类活期存款续作为主。这种揽储方式,是银行在低利率环境下的主动选择行为,尽管弥补了时点缺口,但却造成了负债稳定性的大幅下滑,导致银行存贷差反复经历“时点冲量”与“均值回归”,使得资金面波动性加大,司库资金业务转向防御模式,净融出大幅压降,CD利率下行同样受阻。

高息定存到期对银行负债成本的改善效应明确。天风证券测算,2025年下半年大行及股份制银行负债成本将下降15个基点,年末负债成本率预计分别降至1.5%、1.65%。但报告同时提示,负债成本改善的“红利窗口”将逐步收窄。2026年高息定存到期仅能推动大行及股份行成本下降12bp,较2025年幅度收窄。未来进一步降低负债成本需聚焦同业负债领域,这意味着银行体系需在资产端收益与负债端成本间寻找新的平衡。

责任编辑:山上
AI智能分析该文,为您挖掘投资机会该AI功能处于试用阶段,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展开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热榜
关闭 下载金融界app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