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款搬家”到“理财进阶”:银行固收+产品的“新平衡术”

当活期存款利率滑向0.05%,三年期定存利率仅剩1.25%,我们正身处一个财富管理逻辑被重塑的时代。2025年5月,五大行同步下调存款利率,加速了“存款搬家”现象的演进。短短两个月后,居民存款单月净减少1.1万亿元,这笔庞大的资金并未离场,而是敏锐地流向了更具增值潜力的理财市场,据中信证券研究所测算,当月银行理财规模环比激增约2万亿元至32.67万亿元,增幅远超历史均值。

在这场行业扩容中,中银理财表现亮眼,单月净增超1700亿元,稳居理财子公司头部梯队。作为中国银行全资子公司,中银理财自2019年成立以来,凭借专业能力实现规模与业绩双增长。截至2025年中,其理财规模达18581.91亿元,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3.58亿元,位居行业第二,同比涨幅超20%,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一行业趋势与机构实力的共振,为"固收+"产品的脱颖而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密“固收+”:不止于稳,更在于增

当前国内市场长期处于低利率环境,传统固定收益类资产回报率较低,较难满足部分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因此“固收+”产品应运而生。

“固收+”产品是由“固收”和“+”两部分组成。其中,“固收”部分为先以债券、存款存单等固定收益类资产打底,将一定比例的资产投资于确定性相对较高的债权类资产,以获取相对稳健的收益,同时配置一定仓位的+股票、黄金/白银等商品、衍生品等相关资产,择机运用量化策略、红利高股息策略、打新策略等方式,力争增厚组合收益空间。

以中银理财的“稳富固收增强”系列产品为例,其防守端,是以80%以上的固收资产筑底;其进攻端,则是在20%的额度内,审慎配置权益类资产、黄金、优先股等资产,力争增厚整体回报。华泰证券研究进一步指出,低利率环境叠加理财净值化转型,"固收+"已成为机构弥补权益能力短板、投资者追求稳健回报的优选方案。

实力印证:多资产多策略、多币种的“固收+”产品矩阵

依托中国银行集团的强大优势,中银理财将“固收+”策略具象化为一个多资产、多策略、多币种的产品矩阵。在特色“固收+”产品布局方面,一是研发推出被动股票指数跟踪策略产品,中银理财紧跟指数投资机遇,从理财客户的投资偏好出发,施行从产品布局到投资管理的全链条指数策略,被动指数投资的产品全面铺开,标的指数涵盖沪深300等宽基指数,以及红利、科技创新、核心资产等特色主题指数,力争满足各类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二是研发推出养老金融特色产品,产品结合养老资金长期性的特点,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标,以债券等固收类资产打底,适度配置权益类资产,在控制短期回撤的前提下力争获取更好的中长期收益,同时严格遵循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的要求,并注重长期保值增值。三是研发推出全球配置策略产品,中银理财已搭建覆盖美元、欧元、港币、英镑、加元、澳元等多币种、多形态、多类型的外币理财产品体系,投资工具包括QDII、互认基金等,致力于满足投资者多方位外币资产管理需求,努力提升产品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水平。

投资指南:如何选中属于您的“固收+”

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投资者如何做出理性选择?关键在于穿透产品底层,关注三大核心维度。

首先,是资产配置比例。固收与增强资产的配比,直接决定了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投资者需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选择固收占比与增强资产比例相匹配的产品。

其次,是策略历史表现。一款能穿越周期的产品,其长期业绩是最好的“成绩单”。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最大回撤以及收益稳定性等关键指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管理人能力。管理人的投研实力是产品业绩的硬支撑。一个优秀的理财机构,不仅需要拥有强大的宏观研判和资产配置能力,更需要具备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和丰富的投资运作经验。其背后,往往依托着股东方在债券承销、外汇交易等领域的独特优势,为产品提供了坚实的底层资产支持。

着眼长远,拥抱“固收+”

展望未来,2025年债券市场整体向好,但权益类等资产波动仍存,以"长期持有"平滑短期市场扰动,或许是更为明智的选择。正如华泰证券所言,“中国资产重估逻辑未完,债市非熊市”,"固收+"的中长期配置价值依然凸显。

银行频道更多独家策划、专家专栏,免费查阅>>

责任编辑:栎树
AI智能分析该文,为您挖掘投资机会该AI功能处于试用阶段,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展开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热榜
关闭 下载金融界app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